五月五日
屈氏已沉死,楚人哀不容。
何嘗奈讒謗,徒欲卻蛟龍。
未泯生前恨,而追沒后蹤。
沅湘[注]碧潭水,應自照千峰。
[注]屈原遭放逐后,曾長期流浪沅湘間。
15、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,不正確的一項是( )
A.首聯交代端午由來:屈原投江殉國,楚人感念他忠誠卻不被國君容納而紀念他。
B.屈原的才華和忠誠也無法阻止小人的誹謗,“何嘗”二字道出詩人的惋惜之情。
C.“未泯”一句說明公道自在人心,人民對小人的痛恨即使過了千年也沒有消除。
D.“遣漫后蹤”一句說端午賽龍舟的風俗,而“遣”字也可看作后人對屈原的追慕。
16、借景抒情是古代詩歌的傳統,請具體分析本詩最后一聯景物描寫中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感情。
答
15、C.“人民對小人的痛恨即使過了千年也沒有消除”錯誤。“未泯生前恨”的意思是“沒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憾恨”,而不是“人民對小人的痛恨沒有消除”。
16、①湘水和沅水曾經見證了屈原的才華和忠誠,斯人已去,物是人非,只留下江山“自照”,“應自照”三字寄情于物,表達了詩人對屈原的哀悼之情。②能映照山峰的江水是清澈的,詩人用清澈的“碧水”贊揚了屈原高潔的人格。③“干峰”是巍峨挺立的,詩人借此贊揚了屈原精神的偉岸。④江水和青山是恒久不變的,詩人借此歌頌屈原的精神會像它們一樣永久流傳下去。
關鍵詞:閱讀答案